中国《市县领导决策》刊、网 记者张天林 王晓强
米文佐,1977年生于甘肃宁县,200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为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甘肃张芝书法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哲学(书法美学)博士,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理工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库评审专家、甘肃省委省政府优秀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理事、甘肃省教育厅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5年创建甘肃书法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2015年创建甘肃张芝书法院。
一、科研项目:
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古代书法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该项目为甘肃书法史零的突破);
主持完成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汉字规范书写与书法教育研究”(该项目为甘肃书法史零的突破)等8个科研项目并参与完成其他项目3项。
二、发表论文:
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三、代表性获奖:
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九批优秀专家(甘肃省委省政府);
甘肃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
甘肃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第三届艺术学论文一等奖(甘肃省文化厅);
甘肃省第五届艺术科研论文甲组一等奖两项(甘肃省教育厅);
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论坛论文二等奖等40余项。
四、书法创作:
入选首届敦煌国际书法展;
院派经典——当代全国美术书法大展创作三等奖;
首届“故乡情”全国书画印大赛书法组银奖;
第二届“旭东”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全国龙文化书法摄影大赛书法类三等奖;
甘肃省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张芝奖二等奖;
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书法展(甘肃篇);
入选全国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选甘肃省书法最高奖第五届、第六届张芝奖等40余项;
受邀在兰州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及个人书法展;
受邀在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海南“琼台讲坛“等做学术讲座多场;
受邀参加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作品联展暨书学论坛(四川大学)、第五届海峡两岸高校书法名家联展暨书学论坛(广西艺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传承西迁精神,当好西迁精神新传人”书法展、海南举办“铁画银钩”书法博士(院长)四人书法展、“大千中国梦法在我心中”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中国-东盟书法名家书法邀请展”、扬州瘦西湖书画院“玉质天章-雨花石书法合璧全国百名书法名家邀请展、《中国书画》“庚子抗疫”专题推介、“联咏浏阳河”——全国书法名家联墨学术邀请展等50余次;
2021年11月被西北师范大学作为杰出校友做专题推送。
作品欣赏——
书乡磨剑 历久弥新
——米文佐书学及其书法管窥
杨树岳/文
2020年9月,每三年评选一次的甘肃省委省政府“优秀专家”评选结果揭晓,米文佐教授以开创甘肃书法史两个零的突破的突出贡献及优异的书法系列研究成果获此殊荣。他是甘肃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书法工作者,也是获此殊荣最年轻的教授。
第一次关注文佐是在2015年的初冬。当我拿到《中国书法》第10期浏览目录时发现一篇《甘肃镇原民间书法教育调查》的文章,署名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张芝书法院米文佐,我暗自庆幸,甘肃书坛又多了一位会写文章的书法家,因此,我记住了“米文佐”这个名字。第二天,我又拿起这本杂志逐字阅读,“甘肃张芝书法院”吸引了我的眼球。依稀记得六月初许多媒体曾隆重报道过兰州城市学院成立甘肃张芝书法院的盛况,我想米文佐可能是该院引进的书法高级人才吧!后来,陆续在《中国书法》及其他学术杂志看到文佐先生的文章,书法教育类偏多,也有书法美学方面的,这位仁兄厉害呀!我不由自主地感叹道。于是上网一搜,米文佐,甘肃宁县人,原来并非引进人才,而是土生土长的甘肃本地人,同是庆阳这片黄土哺育长大的书法人,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2020年7月,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与文佐荣幸当选为理事,从此,我们成为并肩奋进的“战友”,我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增多。
文佐身材高挑,具有西北人的伟岸,面庞清俊,掩藏不住读书人的睿智,一双颇具神采的眸子透露出坚毅和灵气。庆阳宁县民风淳朴,古风犹存。傅玄、傅介子、公孙敖、梁慬、狄仁杰等历史名人激励着每一位好学上进的宁县人。据考,出生于明代的庆阳籍书画家米万钟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裔,而庆阳米氏与米万钟族系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也许是血脉里流淌着先辈的书法基因,文佐从开始识字起就对汉字结构有着超乎常人的把控能力。他出身贫寒,家在偏僻的南义乡,父母以农为业。小时候,文佐聪慧过人,学业之暇帮助父母牧羊放牛,喜欢在田野地头、河滩淤泥用树枝描画花草虫鱼鸟畜,自得其乐。小学阶段,其文其字一直是同学们的偶像,常被老师作为楷则张贴示范,要求其他学生模仿学习。1997年,文佐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由于爱好广泛,能写善画,又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被推举为学生书法社团负责人。四年下来,文佐散文、杂文、小小说发表了四十多篇,成为同学中的小作家。2001年,文佐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入兰州师专中文系任教,担任写作课的教学工作。2006年,兰州师专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升格为文史学院,文佐也顺利取得了兰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
原本中文专业出身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走上书法之路。十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学校外聘的书法老师生病不能上课,教务处打听到文佐字写的不错,问他能不能临时顶替上几天书法课,他忐忑不安地接下了书法课的教学任务,没想到他的书法课与其他文学课一样深受学生欢迎,从此他便喜欢上了书法课,并承担起了全校的书法选修课,文史学院的书法必修课和留学生中国书法课。为了上好书法课,他虚心向省内外书法名家学习书法,请教书法教学经验,并广泛借鉴中国美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书法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短暂的两三年时间,他的书法课被作为优质资源课程打破校际界限引入到周围几所大学,他指导的学生书法获国家级、省厅级奖励百余人,连续几年获奖奖次、人次居全省高校榜首。
2012年,他申报的“西北民族地区学生汉字规范书写与书法教育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实现了甘肃书法史上零的突破,这给了他极大鼓励。从此他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彻底从文学转向了书法,文佐以此为契机,创建了西北第一家书法文化教育研究机构——甘肃书法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2014年9月文佐参加教育部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首届全国高校书法教师高级研究班”,受到了沈浩、白砥、韩天雍、沈乐平等教授的指导,系统地接受了“国美”书法训练体系的培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由潘天寿与陆维钊等人在1963年发起,秉承“重视基础、重视传统、重视学问”的专业发展思路。文佐没有陈规陋习的束缚,对“国美”的学习方法接受很快,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课程,每天还给自己加课,临帖、读书、参观、看展,赴绍兴兰亭书法学院、西泠印社寻经问道。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对文佐触动很大,回校后,他积极准备论证材料,通过多方面努力,以张芝命名于2015年6月创建了省级机构甘肃张芝书法院,在国内书法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由于文佐兄的刻苦努力,他在两三年时间内先后取得了兰州市书协、甘肃省书协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资格,这在甘肃书坛也算一个奇迹。2018年6月他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古代书法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实现了甘肃书法史又一个零的突破。2018年10月被学校破格晋聘为教授一级岗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进一步提升自己,2019年文佐又以教授的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杨锁强教授门下攻读书法博士学位,同时被张改琴首届书法高研班接收为学员,受到张改琴、翟万益、马国俊、刘颜涛、陈海良、李国胜等名家的指点,文佐书艺突飞猛进,2020年6月受兰州大学邀请,在兰州大学举办了“书乡磨剑”米文佐书法展,取得了极大成功。并数十次被邀请参加全国展览及学术论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书乡磨剑”是文佐的微信名,有“十年磨一剑,立志终成才”之意,他特别喜欢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并以“三境斋”作为自己的斋号,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他志向高远,品行高洁,不追时风,不慕虚名,与古为徒。行书学米芾、二王,楷书学钟繇、“二王”,隶书学《张迁碑》《石门颂》,且能将二者融会贯通,篆书于金文、石鼓等下功尤勤。启功《学书札记》有云:“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文佐临池取法,正应了先生之言。中国文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真草隶篆行五种形态,每种形态由于呈现的载体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书写者的审美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文佐五体交叉练习,能够完整地体验毛笔之特性,汉字之构造规律和书写技法,这种博取对其日后书风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好处,也是医“俗”的灵丹妙药。
《诗经》有“豳风”七篇,宁县古属豳地,在北魏时称豳州。文佐骨子里有古风之遗韵。他喜欢将商周钟鼎拓片等古典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或对拓片铭文再次书写,或书二至四字吉语于其上,以行书或小楷长跋以补白。或将瓦当、汉砖之铭文用朱砂或焦墨拓之,再于空白处题跋,将艺术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其作品章法空灵,虚实相生,大小相间,动静相宜,可以将读者的思绪引入悠远的上古时代,遥想古人论道、品茗状态,这是其独特之处。也许,这种形式构成的作品更适合现代人的怀旧情结。《书谱》在分析王羲之书写时情感的表达“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参。”我手写我心,观文佐作品,节律顿挫有序,线条饱满圆润,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静穆,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卡拉OK的激情,有的是惠风和畅、举杯吟唱的觞咏,表现了一种高士的旷达情怀。
佐亦勤奋、严谨,多沉浸在书乡之中,或读或临或写或画,不亦乐乎。看到他分享的作品,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文佐的“横空出世”颠覆了当今书坛惯性的学习方法。“技进乎道”。绝大多数书法人走的都先“技”后“道”的路子,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学习书法大半生,尚未进入书法之门厅,未得“技法”之三味,更沾不上“道”了。文佐则不同,文学在先,学养在前,具备了一定的书法审美之后再接受专业的训练模式,艺文兼修,双向掘进,顺利完成了从文学向书法的成功转型,短短的几年时间,主持完成书法类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创作作品入选首届敦煌国际书法展,院派经典——当代全国美术书法大展创作三等奖等,首届“故乡情”全国书画印大赛书法组银奖,甘肃省书法最高奖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张芝”奖,全国龙文化书法大赛二等奖等40余项,其研究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甘肃省青年成才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项。最近又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选为“优秀专家”,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培计划——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甘肃省首席专家,并被多所学校聘为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其撰写的诗歌、散文、随笔也为数不少。这样具有丰硕研究成果年轻的书法教授,在全国并不多见,在西部地区显得更加突出。
记得与唐山师范学院张学鹏教授谈及书法本科招生的问题,他说书法艺考学生文学素养、文化积淀普遍较弱,发展空间不大,他们在中文系选招书法特长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将来考取书法方向研究生,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书法首先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全国许多书法硕士、博士都是跨专业招收的,就是这个道理。文佐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正是他深厚的文学专业的积淀,为其书法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做好了铺垫。当代书法工作者擅长书写,而疏于作文、创作者多,研究者少,而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双桨并举者更是少之又少。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有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与带动。回顾书法史,推动一个时代书法前进的代表人物都是学识非常丰富,才华过人,写作能力超强的人。大家熟知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现当代的沙孟海、林散之、启功、沈鹏等等。甘肃书法人口众多,在全国算得上是书法大省,但是在书法研究方面相对薄弱,这也是甘肃当代书法缺少大家、名家的原因之一。文佐先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异军突起,犹如一批脱缰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激荡着沉睡的大地,他的意义不限于其本身,而在于整个甘肃,尤其是其老家庆阳,因为他是第一个庆阳籍的书法专业博士生、书法教授,书法学科省级优秀专家。
书法的铸魂育人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书写上,研究书法文化、书法美学以及书法家的成长个案,都会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在强化美育工作的今天,加强书法工作者的整体文化素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国学与修养”研修班已经作出了表率。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可学习者众矣,文佐就是典型的个案。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愿文佐兄书乡磨剑,历久弥新,其剑更加锋利,在三境界的指引下能够有更高的境界。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学正高级教师、甘肃省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理事。